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倪海厦针灸48集笔记,以及倪海厦针灸55集笔记对应的知识点,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,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。
本文目录一览:
- 1、倪海厦《针灸》笔记1-5:任督脉与经络腧穴上
- 2、倪海厦人纪针灸超浓缩精华-215条针灸经验穴位和31条透针透穴
- 3、倪海厦《人纪系列针灸篇》笔记之1.手太阴肺经
- 4、倪海厦伤寒论笔记(四八)
- 5、倪海厦《人纪系列针灸篇》笔记之7.足太阳膀胱经
- 6、倪海厦伤寒论笔记(八四)
倪海厦《针灸》笔记1-5:任督脉与经络腧穴上
1、深入探讨《针灸》笔记中的任督脉与经络腧穴奥秘,让我们揭示中医针灸的非凡智慧。任督二脉,阴阳之枢,女性以任脉主生育,阳气之源在督脉。
2、、前顶、顖会与上星穴: 百会往前一寸半是前顶。 平常下针时, 百会前一寸半,后一寸半, 左一寸半、 右一寸半, 都是加强百会的效果。 下头针时,病人要躺着,百会前的五分处斜刺,刺到百会穴。针在头骨和头骨之间。用手顺着督脉,一路摸弧度转上去的第一个凹点就是神庭。
3、任脉起于小腹内胞宫,下出会阴毛部,经阴阜,沿腹部正中线向上经过关元等穴,到达咽喉部(天突穴),再上行到达下唇内,环绕口唇,交会于督脉之龈交穴,再分别通过鼻翼两旁,上至眼眶下(承泣穴),交于足阳明经。任,有担当,任受的意思。
倪海厦人纪针灸超浓缩精华-215条针灸经验穴位和31条透针透穴
针灸精华大揭秘:倪海厦的人纪针灸超浓缩笔记 在中医针灸的海洋中,倪海厦大师的针灸秘籍《人纪针灸》犹如一座宝藏,汇集了215条穴位精华和31条透针透穴的实战经验。这部作品不仅涵盖广泛,从心血管的冠心病到妇科、儿科疾病,无不细致入微。
我们从孙培荣公、周左宇公、倪海厦师的古法针灸笔记中整理汇总了这一 份古法针灸脉络最常用的透针透穴方法31条 ,以助各位中医师可凭三寸银针在手,“一针两穴、一箭双雕、针到病除”。
中府穴:肺的募穴,配合后背的肺俞,就是俞募治疗法,治疗久咳气喘。先找云门的位置再定中府。云门穴:跟中府穴一样的治症,穴性差不多。云门和中府隔个肋骨,相差一寸。俞募治疗法时会一起用到它们两个穴。天府穴,专治流鼻血,对称治疗,左鼻右治右鼻左治。
孙培荣、周左宇、倪海厦等大师的透穴疗法,如肩井透阳陵泉,为狐臭患者提供了独特疗法,液门透中渚,臂丛神经痛也能得到舒缓。百会痛、偏头痛等顽疾,透穴法也能找到解决方案。掌握透针透穴的精髓,需要医术的精湛和经验的积累。
倪海厦《人纪系列针灸篇》笔记之1.手太阴肺经
经渠穴:肺经经穴,(经主喘咳寒热)属性为金,肺经本身就是金,所以经渠就是肺经本穴,可以配合肺俞跟尺泽。太渊穴:肺经俞穴 有时症时找俞穴:半夜一点到三点咳嗽或者醒了睡不着就是时症,用俞穴治疗。穴性属土,土生金,所以太渊是肺经的母穴,虚症用太渊,如久咳一个月以上为虚。
阿是穴,是病灶的直接反应,寻找痛点即能找到。列缺穴,既是任脉的主穴,又是手太阴肺经的络穴,连接大肠经,对任脉问题尤为适用。经渠穴,作为本穴,可补可泻,但需谨慎灸治。太渊穴,秋天脉象正常,为肺经之脉会,同时也是母穴,擅长治疗心律不齐。
带状泡疹:头尾隔姜灸; 古代用蜘蛛网盖住泡疹点之(一周左右愈); 现在可用干绵花代替蜘蛛网,图凡士林固定,点火; 全蝎烤干,放入胶囊里吃,8-9粒。针灸的禁忌 ·针而不灸,灸勿针,针经为此常叮咛,针灸并施徒试患者炮烙刑。
在本穴上可补可泻 手不能抬-大肠经,手不能往后-小肠经,手不能梳头-三焦经 三间透劳宫-痛风 实-痛-子穴泻(一周之内);实中带虚(痛多酸少)-先泻后补;虚中带实(酸多痛少)-先补后泻;虚(酸)-补 油性皮肤-灸合谷 合谷往下两指掌骨交处有奇穴-牙痛合谷,对侧治疗。
手太阴肺经 穴位有:中府,云门(募穴),天府,侠白,尺泽(合穴子穴),孔最(郄穴),列缺(络穴),经渠(经穴本穴),太渊(俞穴,母穴),鱼际(荣穴),少商(井穴)。肺就是传道之官治节出焉,藏魄,魄者白天见鬼。
中医关注睡眠与温度,如失眠可能预示心脏问题,手脚冰冷是血液循环不畅的信号。同样,肺部的保护也不容忽视,通过调节情绪来强健肺功能,更全面地守护人体的健康。深入探讨《人纪》第三章的针灸篇,我们领略到了中医的智慧,它将天人合一的理念融入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,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。
倪海厦伤寒论笔记(四八)
伤寒论第41条辨原文: 伤寒,心下有水气,咳而微喘,发热不渴。服汤已渴者,此寒去欲解也。小青龙汤主之。原文解释:外感病,表症未解,水饮停聚,出现咳嗽、气喘、发热、畏寒、口不渴的,可用小青龙汤主治。若服小青龙汤后口渴的,是外寒得去,内饮得化,为病情将要解除的征象。
一七“伤寒”汗出,解之后,胃中不和,心下痞鞭,干噫食臭,胁下有水气,腹中雷鸣,下利者,“生姜泻心汤”主之。当病人告诉你胃里不舒服,呕酸,同时兼有下利,就已经是生姜泻心汤证了。伤寒论里讲胃就是肠,心下就是胃。
伤寒论第四十八条原文:二阳并病,太阳初得病时,发其汗,汗先出不彻,因转属阳明,续自微汗出,不恶寒。若太阳病证不罢者,不可下,下之为逆,如此可小发汗。
伤寒论第71条辨: 太阳病,发汗后,大汗出,胃中干,烦躁不得眠,欲得饮水者,少少与饮之,令胃气和则愈。若脉浮,小便不利,微热消渴者,与五苓散主之。
伤寒论第109条辨:伤寒发热,啬啬恶寒,大渴欲饮水,其腹必满,自汗出,小便利,其病欲解,此肝乘肺也,名曰横,刺期门。【原文解释】 患伤寒病,发热,啬啬然厌恶风寒,大渴而想喝水,病人必定会感到腹满。如果自动汗出,小便通利,其寒热、渴饮、腹满等症就将要解除。
伤寒论第 99 条辩:伤寒四五日,身热恶风,颈项强,胁下满,手足温而渴者,小柴胡汤主之。原文解释:外感病,四五天过后,身体发热,怕风,颈项拘急不舒,胁下胀满,手足温暖而又口渴的,属三阳合病之症,用小柴胡汤主治。
倪海厦《人纪系列针灸篇》笔记之7.足太阳膀胱经
手太阳小肠经走完听宫穴后,进入足太阳膀胱经的睛明穴。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眼内角的睛明穴处,向上到达额部,左右交叉于头顶部百会穴处。
足太阳膀胱经共67个腧穴(图8-55),主要可以治疗小便不通,遗尿,癫狂,疟疾,目痛,迎风流泪,鼻塞多涕,鼻衄,头痛以及项、背、腰、臀、下肢后侧等部位的疼痛。
足太阳膀胱经共六十九穴,原穴为京骨穴,络穴为足少阴肾经之大钟穴。
判断小肠火衰:看病人的脚是否冷,冷即是小肠火不足。(小便失禁与此同理。)膀胱经穴位 督脉外开一寸半是膀胱经。睛明穴与攒竹穴 (1)睛明穴(膀胱经第一个穴道)位置:在眼睛的内侧。(下针要把眼珠子拨开来,下在骨和眼球中间。
足太阳膀胱经预防和主治的疾病 膀胱经记住一点所行过得位置就是他能治疗的疾病,始终记住这么一句话前病可以后治,膀胱经现在哪种治疗和保健方式最多呢,最多用的有针灸,刮痧,拔罐,艾灸,推拿,效果都是非常好的。
倪海厦伤寒论笔记(八四)
1、伤寒论第71条辨: 太阳病,发汗后,大汗出,胃中干,烦躁不得眠,欲得饮水者,少少与饮之,令胃气和则愈。若脉浮,小便不利,微热消渴者,与五苓散主之。
2、伤寒六七日,大下后,寸脉沉而迟,手足厥,下部脉不至,喉咽不利,唾脓血,汇利不止。 阴阳两伤而又上热下寒。8 当归四逆汤及加吴茱萸生姜汤 当归3两,桂枝3两,芍药3两,细辛3两,甘草2两,通草2两,大枣25个。 手足厥,脉细欲绝,当归四逆汤主之。若内有久寒者,加吴茱萸生姜汤。 血虚寒厥。
3、倪海厦④伤寒论视频(58集);配合教材:人纪倪注伤寒论。倪海厦⑤金匮要略视频(77集);配合教材:人纪倪注金匮。《针灸》94集 《神农本草经》69集 《黄帝内经》93集 《伤寒论》68集 《金匮要略》90集 《天纪》84集 《八纲辨证》《周易六王》《临床案例》等等。
4、伤寒论第41条辨原文: 伤寒,心下有水气,咳而微喘,发热不渴。服汤已渴者,此寒去欲解也。小青龙汤主之。原文解释:外感病,表症未解,水饮停聚,出现咳嗽、气喘、发热、畏寒、口不渴的,可用小青龙汤主治。若服小青龙汤后口渴的,是外寒得去,内饮得化,为病情将要解除的征象。
关于倪海厦针灸48集笔记和倪海厦针灸55集笔记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,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?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,记得收藏关注本站。